|
夏日炎炎,有什麼消暑的好活動呢?我們的野豬就選擇了洗泥水浴。
野豬非常怕熱,因為牠們的皮下脂肪層比較厚硬,而且缺少能夠有效排汗的汗腺去散發體內的熱力。在炎熱的天氣下,野豬喜歡在泥水窪中打滾泡浸(“wallowing”),藉著水份的蒸發以降低體溫。我們的紅外線相機,最近就拍攝到牠們連群結隊一起泡泥水:兩隻成年野豬分享一個泥水窪;還有野豬媽媽,照顧著幾隻野豬寶寶,都要先來洗洗泥水浴呢!
除了散熱功效之外,泥水浴亦有助保持野豬皮膚健康。泥水乾掉之後,野豬會找樹幹、大石之類摩擦身體(“rubbing”),刮走乾泥以去除皮膚上的寄生蟲。有時候你會發現郊區的大樹或大石上有一層泥跡,那可能就是野豬留下來的!
提到泥水打滾和摩擦身體這兩個野豬常見的行為,不得不提另一個野豬最常見的行為——翻土(“rooting”)。野豬會用牠們的鼻子翻土,以尋找植物根莖、蚯蚓、昆蟲等食物。我們做生態調查的時候,經常在林中或泥水窪附近的軟泥、甚至郊遊徑旁邊,發現野豬翻土的痕跡。
下次郊遊的時候,細心留意一下四周環境,你也可能發現野豬活動的痕跡呢!
(相片:泥水浴中的野豬,及於泥水窪旁邊的軟泥翻土覓食的野豬)
|
|
|
|
|
在郊野地區,你可有聽見過從樹林中傳出短速獨特、像狗吠的聲音?那未必一定是狗隻吠叫,你聽到的有可能是赤麂(音:幾)的叫聲。
赤麂是本港常見的野生動物, 亦是本港唯一的鹿科動物,廣泛分布於本港郊野地區。因為牠們的叫聲像狗吠,赤麂亦因而有“barking deer”(吠鹿)之名。我們哺乳動物小組在郊區很多不同地點安裝過紅外線相機,於超過七成地點發現赤麂的踨跡。牠們的相片佔總數約一成半,相片數量僅次於東亞豪豬及野豬(各佔約兩成)。當然,有些地點會較常拍攝到赤麂,最特別的例子是調查中發現的一個赤麂「休息地」,我們多次拍攝到兩隻雄性赤麂分別於不同時間到該處休息,停留短至五分鐘、長至近兩小時;四個月來拍攝到的1300張相片裡面,有近1000張屬於赤麂!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赤麂與黃麖是兩個不同的品種,但很多人可能會把牠們混淆。黃麖曾經被誤認為本港唯一的鹿科動物,但從我們的調查則發現於本港出沒的鹿科動物均為赤麂。赤麂體型較黃麖大,毛色一般為栗褐或紅褐色。我們拍攝過毛色深淺不同的赤麂,深至栗褐色、淺至黃啡色,估計過往的記錄可能將毛色較淺的赤麂誤認為黃麖。
(相片:休息中的赤麂,及毛色深淺不同的赤麂)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