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小組除了進行大型陸棲哺乳動物及蝙蝠的生態調查外,還會定期進行非飛行性小型陸棲哺乳動物(頭至軀幹長度不足25厘米;以下簡稱小型哺乳動物)的研究調查工作。由於小型哺乳動物的身型細小,外型亦十分相似,所以一般用於記錄大型哺乳動物的紅外線自動攝影機所拍下的照片或影像,是不足以用來辨認小型哺乳動物的品種。要鑑定這些個子細小的品種,必需作近距離的觀察,而捕獲研究則是最佳的方法。
我們定期在香港不同地點進行小型捕獸器調查,於每個調查地點分別放置約10個摺合式小型捕獸器(Sherman Trap),捕獸器內擺放少量蕃薯、油條、花生醬作誘餌。設置完畢後,我們翌日便會返回該處檢查,如有動物被捕獲,我們會將動物放進膠袋辨認其品種、量度體重和體長,如有需要時,亦會抽取研究樣本,並在記錄完畢後就地放歸。至2013年為止,香港已記錄了10種小型哺乳動物:包括2種食蟲性動物(如臭鼩)和8種齧齒動物(如黃胸鼠)。由於有些小型哺乳動物的外型十分相似,為了進一步鑑定其所屬品種,我們於2013年委托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利用DNA條碼分子技術進行品種鑑定分析。分析結果令人十分雀躍,因為其中一個DNA樣本鑑定出一個香港新記錄種─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
社鼠與本地常見的針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在動物分類學中屬於同一個屬(Genus),牠們的體型、外貌及生境都十分相似,所以很容易被混淆。不過根據文獻記錄,這兩種同屬白腹鼠屬的品種外型上亦有差異:例如兩者最明顯的分辨特徵是,只有社鼠的尾巴末端可呈白色;社鼠的背毛呈暗棕色,而針毛鼠的背毛則相對帶有光澤並呈紅棕色;相比針毛鼠,社鼠的胸部較常有黃褐色的毛髮(Stefen & Rudolf, 2007)。
為了進一步確定社鼠群落在香港出没,我們在過去兩年重回該社鼠個體出現的調查地點進行多次小型捕獸器調查,但至今仍未有發現疑似社鼠的記錄。我們會繼續在香港其他郊區進行小型哺乳動物研究,希望能進一步確認社鼠為本地出沒的品種!
參考資料:Stefen, C., & Rudolf, M. (2007). Contribution to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the Chinese rats Niviventer confucianus and N. fulvescens. Mammalian Biology 72(4), 213-223.
(相片:捕獲的針毛鼠(上圖),及小型捕獸器調查的工作情況(下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