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天,哺乳动物小组也会进行洞栖性蝙蝠调查,观察及普查栖息于香港各地区洞穴内的蝙蝠。所谓洞穴,包括天然洞穴,如岩洞及海蚀洞,引水道和弃置矿洞等。洞穴为蝙蝠提供了优良的庇护,让牠们可避开天敌(如猛禽)的追捕。蝙蝠特别的身体构造,让牠们可长时间把身体倒转,悬挂于洞穴顶。蝙蝠一般昼伏夜出,并以昆虫为主要食粮。每当冬天食物短缺时,大部份蝙蝠都会进入冬眠状态。由于冬眠中的蝙蝠甚少活动并躲藏于洞穴内,这时候便成为了极为适合调查员进行普查的时机。 在去年的洞栖性蝙蝠调查中,我们发现罕见的霍氏鼠耳蝠(Myotis horsfieldii)聚居于西贡一条明渠中。根据过往记录,每次调查只会发现1至2只霍氏鼠耳蝠,但去年却记录了8只,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新记录! 其实栖居于山洞中的蝙蝠也有不同的冬眠习性,例如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可以说是最喜爱跟同伴挤拥在一起冬眠的品种。有些洞穴会发现数百只中华菊头蝠一起栖息,看起来像一幅毛毛地毯倒挂在墙上,不时更会发现一些体形较大的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混入中华菊头蝠群的边缘位置中,要格外留神才可找到牠们。 喜欢群居的还包括了香港体型最大的食虫蝙蝠――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牠们冬眠时不会挤在一起,会预留展翼空间,看起来一只一只平均分布在墙上。 有些洞栖蝙蝠,如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冬天时,大多单独地或2-3只躲在石隙里,做调查时要仔细地搜查每一石隙或排水小洞,是十分吃力的工作。 蝙蝠受《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第170章)保护,任何人士未经许可,不得管有、狩猎或故意干扰牠们。蝙蝠是一种极容易受人类干扰的野生动物。如骚扰正在冬眠的蝙蝠,令牠们受惊而醒过来,损耗越冬的能量储备,可能令牠们在春天来临前死亡;繁殖中的蝙蝠也十分脆弱,不必要的骚扰可能令牠们受惊而迁移到环境较差的洞穴,甚至丢下养育中的幼蝠。矿洞或引水洞内满布深坑、积水及碎石,为免发生意外,故呼吁市民不应随便前往探险。由于蝙蝠极易受人类干扰和影响,大家应避免探访蝙蝠聚居处。 (相片:罕见的霍氏鼠耳蝠(上图)及中华菊头蝠喜欢挤在一起过冬(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