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Live Eco-Map
English
繁體中文
主页
在线生态地图
物种分布
生态网志
生态360
生物多样性全面体
联络我们
重要告示
遵守2A级无障碍图示,万维网联盟(W3C)- 无障碍网页倡议(WAI) 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2.0
鳥類組
蝴蝶組
蜻蜓組
淡水魚組
兩棲及爬行動物組
哺乳動物組
紅樹林與共生動物群組
生态网志 - 哺乳动物组
主题 蝠蝠 21/05/2015
相信有留意我们哺乳动物小组网志的朋友,都知道我们会用红外线自动摄影相机(camera traps)监察大型哺乳动物。这些相机设有红外线动作传感器,每当有发热的物体(例如恒温的哺乳动物)在相机前出现,相机便会自动拍照。除了大型哺乳动物,我们亦经常拍到其他动物的照片。 今次为大家介绍在相机调查中最常见的非目标物种-鸟类!

因为鸟类也是恒温动物,所以相机调查亦不时记录到不同种类的雀鸟!记录到的鸟类品种超过40个,较常见的包括黑领椋鸟、褐翅鸦鹃、黑脸噪眉、珠颈斑鸠等等。

白胸苦恶鸟也可算是我们的常客,有一次我们在南生围拍摄到一家五口的白胸苦恶鸟不时在相机前走来走去,更曾在相机前休息。我们亦曾在莲麻坑拍摄到一家三口的灰脚秧鸡,最初毛茸茸的幼鸟未及妈妈一半大小,但当十多天后我们再拍到这一家的时候,幼鸟已经快高长大,体型只比妈妈小一点!

另外,我们亦曾经拍摄到猛禽和牠们的猎物,包括在鹿颈拍到一只蛇雕和牠爪下的蛇,更于大屿山拍到一只凤头鹰进食的过程!在超过三十分钟的进食过程中,相机拍摄了五十多张照片!镜头前,凤头鹰脚下抓着一只深色的雀鸟,然后牠为猎物拔毛。三十分钟后,凤头鹰站在一堆羽毛之中,脚下抓着已被拔毛的猎物。当相机再次拍照的时候,已经再过了二十分钟,凤头鹰已离开,只剩下遍地深色的羽毛。

下次再为大家介绍相机调查中更多的非目标物种!

(相片:休息中的白胸苦恶鸟一家(图一),灰脚秧鸡妈妈与成长中的幼鸟(图二、三),以及进食中的凤头鹰(图四、五))
  生態網誌圖片 生態網誌圖片 生態網誌圖片
 
主题 蝠蝠 25/03/2015
哺乳动物小组除了进行大型陆栖哺乳动物及蝙蝠的生态调查外,还会定期进行非飞行性小型陆栖哺乳动物(头至躯干长度不足25厘米;以下简称小型哺乳动物)的研究调查工作。由于小型哺乳动物的身型细小,外型亦十分相似,所以一般用于记录大型哺乳动物的红外线自动摄影机所拍下的照片或影像,是不足以用来辨认小型哺乳动物的品种。要鉴定这些个子细小的品种,必需作近距离的观察,而捕获研究则是最佳的方法。

我们定期在香港不同地点进行小型捕兽器调查,于每个调查地点分别放置约10个折合式小型捕兽器(Sherman Trap),捕兽器内摆放少量地瓜、油条、花生酱作诱饵。设置完毕后,我们翌日便会返回该处检查,如有动物被捕获,我们会将动物放进胶袋辨认其品种、量度体重和体长,如有需要时,亦会抽取研究样本,并在记录完毕后就地放归。至2013年为止,香港已记录了10种小型哺乳动物:包括2种食虫性动物(如臭鼩)和8种啮齿动物(如黄胸鼠)。由于有些小型哺乳动物的外型十分相似,为了进一步鉴定其所属品种,我们于2013年委托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利用DNA条形码分子技术进行品种鉴定分析。分析结果令人十分雀跃,因为其中一个DNA样本鉴定出一个香港新记录种─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

社鼠与本地常见的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在动物分类学中属于同一个属(Genus),牠们的体型、外貌及生境都十分相似,所以很容易被混淆。不过根据文献记录,这两种同属白腹鼠属的品种外型上亦有差异:例如两者最明显的分辨特征是,只有社鼠的尾巴末端可呈白色;社鼠的背毛呈暗棕色,而针毛鼠的背毛则相对带有光泽并呈红棕色;相比针毛鼠,社鼠的胸部较常有黄褐色的毛发(Stefen & Rudolf, 2007)。

为了进一步确定社鼠群落在香港出没,我们在过去两年重回该社鼠个体出现的调查地点进行多次小型捕兽器调查,但至今仍未有发现疑似社鼠的记录。我们会继续在香港其他郊区进行小型哺乳动物研究,希望能进一步确认社鼠为本地出没的品种!

参考数据:Stefen, C., & Rudolf, M. (2007). Contribution to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the Chinese rats Niviventer confucianus and N. fulvescens. Mammalian Biology 72(4), 213-223.

(相片:捕获的针毛鼠(上图),及小型捕兽器调查的工作情况(下图))
  生態網誌圖片 生態網誌圖片
 
1  2  3  4  5  6  7  8  9  10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