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天前到醫務所就診,言談間醫生問及我的工作,知道後好奇地追問了我許多有關香港自然生態的問題。原來他也是個酷愛大自然的人,但因工作忙碌,就如許多的香港人一樣,很少機會到郊外走走。
其實身邊許多朋友都渴望親近大自然,但因缺乏引領及導賞,因此,對本地的生態及生物多樣性並沒有甚麽印象,也未能體會我們擁有的生態資源是多麽的精彩和豐富。
在旺角金魚街普遍售賣的白雲山魚(金綫魚)就是一個例子。大概沒多少人知道,這種飼養在水族箱內色彩絢麗的魚兒其實是香港自然生態的一份子。
淡水魚工作小組自成立以來,一直有研究繁殖香港稀有原生淡水魚,白雲山魚是研究對象之一。數年前,經過多番努力,終於給我們搜集到白雲山魚香港原生種及廣州白雲山魚原生種合共數十條魚。為了延續這兩個原生種群,我們需要了解其繁殖特性及以人工飼養的方式增加其數量。幾年過後,總算給我們累積了一些經驗,跟大家分享。
其實白雲山魚對生活環境要求不高,只要食物充足,有合適的水生植物便可在人工環境下繁殖。以香港的氣候來説,在室溫下,白雲山魚一般能在春、夏、秋三季繁殖,若水溫能長年控制在20 - 25度左右,牠們的繁殖就不受季節限制。雖然白雲山魚能於短期内多次繁殖,但若缺乏適當的管理,魚量其實很難提升,因為許多剛孵化出來的幼魚都會在數日内被親魚吃掉。
要成功繁殖白雲山魚可以從以下數點着手:
- 轉換新環境 - 改變水流、水質、水溫或餵食次數、質量等,這些改變能刺激種魚繁殖。
- 親魚的密度不能過高 - 根據繁殖缸的大小,公魚母魚的數量最好設定為一對一、一對二或二對三,這樣可避免求親過程受到其他魚騷擾。受精卵通常於兩至三天後孵化;若投入親魚一星期後仍未見小魚孵化,有可能是配對失敗,有必要更換親魚。
- 白雲山魚喜歡於水草叢中產卵 - 水草莖葉取幼細為佳,密度適中,以魚兒能勉強游入水草叢中最適合。因爲這樣受精卵便能沉到水草較密的底部,有利於保護魚卵免被缸内其他魚或蝸牛吞食。
- 防止親魚誤食幼魚 - 親魚能在數日内多次繁殖,每當見到幼魚孵出便應立即將親魚撈走。幼魚孵出後會尋找依附物,一兩天後便開始游動,主要靠近水面,在此之前可加入浮水植物,為幼魚提供庇護。
在良好的飼養環境下,白雲山魚能於最短兩個半月達性成熟並進行繁殖。
但是,透過與其他魚混合飼養,我們發現白雲山魚的競爭能力較弱,即使在較大面積的模擬自然環境中,若有其他原生魚如青鱂、五綫無鬚鲃、鬥魚或其它活動性較高、獵食較主動及繁殖率高的魚共生,白雲山魚多處於劣勢,其影響包括繁殖率及成長速度下降。
研究往往帶出更多問題 ─ 究竟白雲山魚原來的棲息地是怎樣的呢?是什麼原因引致其種群減少?其棲息地還有其他什麼魚共生?與廣州白雲山地區的情況有甚麽不同?
希望將來能找到更多答案,讓白雲山魚不再只是水族箱內的觀賞魚,而是在香港的郊野繁衍。
(相片: 群游中的白雲山魚幼魚,雄性白雲山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