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Live Eco-Map
English
簡体中文
主頁
在線生態地圖
物種分佈
生態網誌
生態360
生物多樣性全面體
聯絡我們
重要告示
遵守2A級無障礙圖示,萬維網聯盟(W3C)- 無障礙網頁倡議(WAI) 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2.0
鳥類組
蝴蝶組
蜻蜓組
淡水魚組
兩棲及爬行動物組
哺乳動物組
紅樹林與共生動物群組
生態網誌 - 淡水魚組
主題 銀鱗 22/03/2017
不少香港原生淡水魚的外表都比較低調,沒有鮮艷奪目的體色,然而,只要仔細觀察,其實不難發現牠們散發著一種平實美。例如是擬平鰍(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和麥氏擬腹吸鰍(Pseudogastromyzon myersi)。牠們是中上游河溪常見的底棲性魚類,經過千萬年來的演化,已經完全適應於湍急的溪流中生存。牠們的底部平直,背部呈流線型,胸鰭和腹鰭平展,這些設計在流水下可產生下壓力,讓牠們緊貼石面,而麥氏擬腹吸鰍於腹面更有一吸附器,可更有效抓緊河床。牠們的嘴巴亦位於頭部下位,讓牠們在緊貼石面的同時可以輕鬆刮食石面上的青苔和有機物。此外,牠們的體側及背部均佈滿不規則褐色斑紋,有助牠們隱藏於河床的沙石中,以減低被捕食的機會。

在剛剛認識香港淡水魚的時候,常常覺得擬平鰍和麥氏擬腹吸鰍難以分辨,但是多觀察牠們後,便開始掌握幾個分辨牠們的要點。第一,擬平鰍的頭部較尖長;而麥氏擬腹吸鰍的頭部則較扁平。第二,麥氏擬腹吸鰍的胸鰭基部肉質柄比較發達,俯瞰時呈吸盤狀;而擬平鰍的胸鰭基部則沒有發達肉質柄。第三,麥氏擬腹吸鰍的胸鰭末端伸延至腹鰭,而擬平鰍的胸鰭與腹鰭明顯分開。擬平鰍和麥氏擬腹吸鰍的生境重疊,但麥氏擬腹吸鰍可以適應和棲息於溪流中更湍急的位置,而擬平鰍則較常見於水流相對平緩的河段。

擬平鰍和麥氏擬腹吸鰍都是郊野公園的常見物種,大家郊遊時不妨嘗試尋找牠們的蹤影,欣賞牠們低調吃食青苔的美態。但請記緊不要捕捉野生魚類回家飼養,我們應以尊重自然生態為前提,讓野生動物享有牠們應有的自由。

(相片:擬平鰍(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上圖)及麥氏擬腹吸鰍(Pseudogastromyzon myersi)(下圖))

  生態網誌圖片 生態網誌圖片
 
主題 銀鱗 20/09/2016
河溪每天都在上映一場場關乎生死的博弈,尤其在晚上,夜行性的大型掠食魚類會變得活躍起來,伺機尋找正在安睡的獵物。

紋縞鰕虎魚(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是河口常見物種,屬晝行性,日間四出獵食;於晚間休息時會變得反應遲鈍,亦有可能會成為其他大魚的豐富晚餐。然而,在休息狀態下的紋縞鰕虎魚,體側會現出深色斑紋,好讓牠更易隱藏在沙礫之中。在晚間進行生態調查時,若發現紋縞鰕虎魚,只要小心慢慢行近,很容易就可以拍得一張清晰的大頭照。

一次於東涌的生態調查,我們碰巧遇上了一場廝殺 ― 一條年幼的舌鰕虎魚(Glossogobius giuris)正在吞吃一條紋縞鰕虎魚。舌鰕虎魚偏向夜行性,也是十分貪吃的捕食者,不論是魚、蝦、甲殼類動物,只要能夠放入口,通通都不會放過。可是,我們遇見的這條舌鰕虎魚未免太過貪心,竟嘗試捕捉體型較大的獵物,以致在口中卡住了,兩條魚完全一動不動,我們也趁機拍下這難得一見的情景。可能受到燈光影響,紋縞鰕虎魚在拍攝過程中竟然漸漸變色,變成無斑形態。由於時間關係,我們未能觀察這場廝殺的最終結果,但相信紋縞鰕虎魚都應該難逃一劫了。

(相片:晚上的紋縞鰕虎魚大頭照(上圖),舌鰕虎魚正在吞吃紋縞鰕虎魚(變色前)(中圖)及舌鰕虎魚正在吞吃紋縞鰕虎魚(變色後)(下圖))

  生態網誌圖片 生態網誌圖片 生態網誌圖片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