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腹异蜻,是一种体型细小但颜色异常艳丽的蜻蜓。这个品种在本港的首个记录,是由香港湿地公园职员在园内进行定期蜻蜓普查时所发现的。像牠这样显眼而且活跃的蜻蜓,在香港湿地公园开幕后数年才被发现到,其实真的颇让人摸不着头脑。
异蜻属蜻蜓在中国的分布不广,除了在香港被记录到的短腹异蜻,只有新近在云南被发现的霜蓝异蜻(Aethriamanta gracilis)一种。短腹异蜻在东南亚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印度、泰国、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地都会找到牠的踪影。但是在这些地区跟香港中间的地带,则暂时还没有短腹异蜻的记录,因此牠为什么在香港出现,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最终的答案。
在首次发现后的几年间,蜻蜓工作小组已发现到短腹异蜻在香港有渐渐扩散的迹象。除了位于新界西北的香港湿地公园外,在南生围、双鱼河一带,以及新界东北的沙头角也有记录。短腹异蜻的习性颇具攻击性,会主动出击驱赶进入领地的其他蜻蜓,尽管对方可能是体型较大的蜻蜓牠亦无甚惧怕。所以,虽然目前短腹异蜻的扩散速度及数量并没有对其他蜻蜓造成明显的影响,但这还是一个值得我们留意的课题。
(相片﹕色彩艳丽的短腹异蜻会捍卫自己的领地)
|
|
|
|
|
经过了一整个漫长的冬季,随着气温慢慢回暖,不少蜻蜓已经急不及待羽化高飞了,其中大部份春蜓品种的飞行期便正正从这段时间开始。春蜓之所以被称为春蜓,便是因为这个科有很多品种也是在初春开始进入飞行期,直至六月左右,更是品种及个体数量的高峰期。春蜓科的拉丁文名字Gomphidae,字源于希腊文gomphos,即棍棒之意,因此春蜓的英文名字亦以Clubtail命名,而且亦曾有棍棒蜻蜓之称。
在美洲或欧洲,某些春蜓品种会拥有鲜艳的橙红色外观,但在香港记录到的十九种春蜓,体色均是以黄、绿、黑色为主。大部份的春蜓也都偏好树林中的河溪生境,只有少数的品种较活跃于池塘或沼泽附近,如霸王叶春蜓及大团扇春蜓等。
在寻找春蜓的时候,蜻蜓工作小组一般会沿溪涧而行,同时留心河溪中央的石块,或是两旁的树叶或枝头,因为这些都会是春蜓们喜欢停下来休息的地方。由于春蜓羽化的时间正值雨季的开端,因此,到郊外寻找春蜓的时候,切忌在暴风雨来袭时或过后的短时间内涉足山涧,以策安全。
(相片:喜欢停栖于石上的中华长钩春蜓雄虫) |
|
|
|
|